2020年06月05日 16:41点击:

关于开展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培育立项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为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培养我校学生在专业及学术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能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我校接纳和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能力,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学校拟开展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培育项目立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

1.课程要求。申报课程应是我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原则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量大面广的专业课或中国文化类课程,2018或2019学年已经开设全英文教学课程、双语授课课程优先。参评课程原则上应在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

2.课程负责人和团队要求。课程负责人应为我校专职教师,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或至少有1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经历,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授课和交流。课程负责人应讲授申报课程至少2轮,团队成员应至少有3人。

3.申报材料要求。申报人需填写《燕山大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培育项目申报书》,经学院审查批准后统一于6月22日前报将申报书和汇总表(纸质版的申报书一式三份,汇总表一式一份)报送至学校相关主管部门(本科生课程报世纪楼509室,研究生课程报世纪楼706室),同时发送电子版至对应联系邮箱。

二、建设内容

1.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应既能体现学科理论基础和课程思政理念,又能反映学科国际前沿动态。注重使用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 

2.全英文教材建设。全英语课程授课教材的选定由授课教师会同专业建设负责人共同协商,项目建设期间可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进行授课,但在项目建设期间鼓励教师自编英文讲义,并在项目建设结束前进行本课程全英文教材的编写、出版。同时教师应根据培养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验室的配置情况,编写适合全英文授课课程必须的实验指导书。

3.全英文教学课件建设。全英文教学课程应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编制课程教学课件,课件的制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与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相一致。

4.全英文在线课程建设。在建设周期内,要同步完成线上课程的建设(建课平台可选择超星泛雅、中国大学MOOC或学堂在线),实现视频课程的上线和共享。线上课程建设的同时,需提供该课程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队伍、授课教案与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等材料。

5.全英文试题库或试卷库建设。要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类型,并结合全英文授课的特点及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在项目建设期间建立适合全英文授课的课程试题库或试卷库,试卷套数不低于5套。全英文教学课程的考核,其试卷命题和学生答卷应全部采用英语。

6.教学团队建设。制定课程团队建设规划,形成一支英语水平高、能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可以流畅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和交流,并且专业能力强、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优秀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指导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

三、项目评审

国际教育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根据各学院的申报情况,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的基础上确定我校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培育立项名单,并提请学校审议,批准后立项建设。

四、项目管理

1.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培育项目一经立项,由学校主管部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院和各课程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进入课程建设实施阶段,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时间一般为二年,建设期满达到建设标准的课程予以结项。

2.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实施课程负责人负责制,项目立项后负责人要抓紧落实建设的相关工作,确保2020-2021学年度能够顺利开课。

3.学校设置专项建设经费,每门立项课程资助3万元,分两次下拨(立项后拨款1.5万元,中期检查合格后拨款1.5万元),主要用于课件制作、教学文件、教学资料等费用支出,建设负责人要认真进行经费的预算,在课程建设期间如形成教材,将额外资助一定的教材出版费用。课程视频拍摄费用由学校支付。

4.在建设期内,该课程全英文教学应不少于两轮。同时,学校将对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课程验收合格后,课程应至少连续开设三轮。

5.项目激励。全英文课程开课学期,学校将按照特色课程进行绩效工作量核定,此外对于建设效果优秀项目,学校将优先推荐参评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6.对于已经立项而因故停止建设以及中期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学校将取消立项并收回拨款。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教务处,黄丽,电话:8047707,邮箱:jxk@ysu.edu.cn

研究生院,杨霄玉,电话:8074700,邮箱:zlb@ysu.edu.cn

附件1: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培育项目立项申报书

附件2:项目申报汇总表

国际教育学院 教务处 研究生院

2020年6月5日

分享至